塔普倫寺是加亞華曼七世於十二世紀末(1186年)為紀念母親所建的岩石寺廟 , 幾乎與吳哥王城同時動工興建 , 可見當時吳哥王朝國力之富強 . 塔普倫寺有內外城牆 , 小小的西城門上方就有一座加亞華曼七世的標誌 - 四面佛 , 低矮的內城牆內廟塔眾多 , 都有迴廊貫穿其間 , 因有部分已倒塌而顯得錯綜複雜 .
塔普倫寺是吳哥遺址中少數沒蓋在疊高的岩石基座上的寺廟 , 可能在十五世紀遭到遺棄後 , 才給熱帶雨林有可趁之機 , 被當地人稱為蛇樹的大樹根貫穿城牆、屋簷、石縫與門窗 , 修復古蹟的專家認為大樹已與古廟結為共生體 , 不能砍除 , 所以現在塔普倫寺的大樹已被認可為古蹟歷史的一部份而保存 , 而大部份遊客來塔普倫寺的目的都是為了看盤根錯節的老樹根 .
ㄧ下車就看到小小城門上方的四面佛 .

進入城門到寺廟 , 須經一條頗長的小徑 .

小徑旁有ㄧ顆「油樹」, 導遊解釋在樹洞裡燃燒加熱 , 會滴出油來供當地人作點燈的燃料 .

由外圍看塔普倫寺 , 寺廟已與熱帶雨林混結在一起 .

古績已部份倒塌 , 讓迴廊更顯錯綜複雜 .

盤根錯節的巨木樹根已與古寺廟結為微妙的共生體 .










大樹板倒內城牆而變成通道 .

寺廟內還有ㄧ顆板根比人還高的大樹 .


塔普倫寺內有太多盤根錯節的古樹巨木 , 而忘了欣賞寺廟本身的建築 , 塔普倫寺內的雕飾絕不比別地方差 .

寺內牆角石柱上的七頭蛇石雕及周邊繁複的雕飾 .

門楣上的雕飾不同於一般的灰泥浮雕 , 明顯的是先堆疊上灰岩石後再精雕細琢 .

廟塔形狀很像小時候在鄉下控番薯所造的控窯 , 為避免頂端的塌陷 , 塔頂就造成高聳尖型 .

塔普倫寺內有ㄧ個奇妙的「拍心塔」, 在圈定的位置上槌擊胸部真的有很大的迴音共鳴 .

搭建圍牆、基座與基礎建築的火山岩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