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吳哥之美 - 11 ( 女皇宮)

於大吳哥城東北面約25公里處 , 就是我們吳哥窟巡禮的第 11 站 - 女皇宮 , 又稱班蒂絲蕾古剎 .

吳哥有五個景點是ㄧ定非到不可的 , 第一是小吳哥 , 就是通稱的吳哥窟 ; 第二是大吳哥城南門 ; 第三是巴戎廟 , 49座微笑高棉的廟 ; 第四是塔普倫寺 , 古墓奇兵的拍攝地 ; 第五就是如織緞般精緻的女皇宮 , 所以女皇宮雖位於較偏遠處 , 既使是自由行的散客 , 仍會搭嘟嘟車遠跑一趟 , 免得有虛吳哥之行 .

皇宮乃於西元967年於加亞華曼五世時期所建 , 與吳哥其他遺址比起來佔地並不大 , 建築也低矮 , 但有城牆與護城河 , 嚴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之態 . 女皇宮有別於吳哥早期作品 , 其建材由磚造改用一種細質的粉紅色砂岩 , 其門楣更以極其奢華的方式如織錦緞般的精雕細琢 , 有如出自精巧女織工之手的粉紅色宮殿 , 故俗名稱女皇宮 , 並非供王后住的地方 , 裡邊尊奉的是印度教的濕婆神 .
外圍觀看女皇宮並不起眼 , 建築低矮 , 是吳哥遺址中少數未建在壘高基座上的建築之ㄧ .














城河都快乾枯了 , 在參天巨木對照下 , 女皇宮的建築更顯渺小 .










































皇宮門面不大 , 與其他寺廟比起來顯得相當矮小 .

















入女皇宮 , 可看到通道兩側羅列著象徵男性生殖器的林伽石柱 , 這是濕婆神廟的特徵之ㄧ .



















林伽就有象徵女性生殖器的優尼 , 代表子子孫孫生生不息 .
















皇宮門楣雕飾華麗精緻如錦緞 , 其圖案述說著濕婆神的故事 . 其實當時吳哥王朝的建築技術並不精巧 , 只是以岩塊硬堆疊起來 , 所以建築物裡邊空間都很窄小 , 但其雕刻技巧卻接近完美 , 精湛的雕工已是藝術表現的極致 , 故又有「吳哥藝術之鑚」的美譽 , 堅硬不易風化的石英砂岩 , 歷經千餘年仍可看出當年藝術家的精緻雕工 .






















































































皇宮內部可能正進行整修 , 拉黃布條圍起來 , 不能進到裡邊參觀 , 只能在外圍窺看 . 女皇宮沒建在疊高的基座上 , 不像高高在上的神殿 , 却更像人間居住的宮殿 , 窄小的門口前坐著猴神守護著 .




















時吳哥可能已受西歐宗教影響 , 猴神背後長著代表天使的翅膀 .



















穿着緊身短褲與圍裙的神像 .



















尊猴神曲坐在庭院裡曬太陽聊天 .

















框石雕仙女圖樣是現代民俗舞蹈女郎服飾的依據 .











































皇宮的造型不像祭祀用的神殿 , 比較像ㄧ般人間宮殿 , 其圓拱形屋頂造型 , 僅在後期的小吳哥中方得重見 .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吳哥之美 - 10 (東美蓬寺)

變身塔出來 , 搭車約 3、4公里即抵達吳哥行的第10站 - 東美蓬寺 .

考古學者考證 , 東美蓬寺是於10世紀由羅仁德拉華曼二世(944 - 968)所建 , 建於ㄧ座蓄水用人工湖中 , 作為祈求庇佑及歷代國王祭祀祖先的祭壇 , 當然現在已不見人工湖之蹤跡 .

哥王朝早期的建築較為樸拙 , 地基、圍牆與寺廟基礎建築用材大多為火山岩 , 其材質堅硬但不適雕刻 , 寺廟的主體建築材料大都為小型石材或磚塊 , 較能排列出整齊的線條 , 但較不適合雕刻 , 所以早期的建築壁雕就相對的減少 .

美蓬寺就建在ㄧ片疊高的基座上 , 我想吳哥寺廟之所以大都建在層層疊高的基座上 , 除緣於「摩訶婆羅多」古神話傳說 , 也為適應吳哥的地形氣候 , 吳哥王朝(暹粒省)地處一片平原 , 僅少數幾座小山 , 雨季雨量又相當豐沛 , 寺廟搭建在疊高的基座上可避水淹 , 我想這也是主因之ㄧ .

代國王祭祀祖先的東美蓬寺 .



















層疊高的基座



















峭的階梯代表山 , 基座上大型方塊紅色岩石是火山岩 .
























立千餘年的東美蓬寺仍可看出其線條之美 .






















是變身塔的高塔 , 可看出與東美蓬寺有極大的類同 , 推測應是同時期的作品 .
























門樑與門柱外少有雕飾 , 這個門樑上的雕飾部分看來刻紋明晰 , 似是經過整修的 .


















美蓬寺是供奉濕婆神的印度教神廟 , 廟四周各有ㄧ座神象坐鎮 .


















吳哥遺址中處處可見獅像石雕 .

















吳哥各個時期的建築都各有其風格 .



















是石材建築也經不起一千多年歲月的摧殘 .



















遊覽車兜售紀念品的柬埔寨小孩 .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吳哥之美 - 9 (變身塔)

2010 12 24上午 07:30在Ree Hotel 吃完早餐後即搭遊覽車到吳哥行的第 9 站 - 變身塔 .

哥王朝早期崇信印度教 , 他們所建的寺廟大都依據印度古史詩“摩訶婆羅多”而建 , 或在建材與規模上有差異 , 然在基本架構與雕刻都很累同 , 如變身塔與小吳哥的架構就很像 , 僅是規模差很大 .

身塔與小吳哥都建在三層基座上 , 第三層基座上建五個高塔 , 象徵著須彌山 , 變身塔是國王逝世後淨身火化之地 , 有人間國王在須彌山轉化為天上天神之寓意 , 這也是變身塔名稱之由來 , 導遊開玩笑說我們到塔中轉一圈 , 出來後就會變成神仙了 .

身塔建在三層基座上 , 上有五座高塔 .



















往上層高塔的階梯ㄧ貫的都很陡峭 , 象徵著高山 .

























三層基座上有三座獅像石雕正對前方 , 然石雕臉部已掉落 . 連結

















像石雕正看著前方國王淨身火化之平台 .


















二層平台上替國王淨身的方形池 .




















望第三層的主高塔 .

















門框中窺視高塔 .


















身塔除基礎建築為火山岩外 , 塔身大都由磚頭所建 , 很難保留下完整的雕刻 , 這是主塔門框邊唯一較完整的神女雕像 .

























分建築已成廢墟 , 須以水泥石版補強 .















前方廢墟望向變身塔 .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吳哥之美 - 8(巴肯山夕陽)

哥王城南城門外不遠處 , 有ㄧ座不高的小山 - 巴肯山 , 山高僅67米 , 卻是附近唯一的高點 , 我們吳哥窟之行的第8站就是到巴肯山欣賞落日夕陽 .

巴肯山觀落日是吳哥窟很熱門的景點 , 幾乎把當日吳哥附近的遊客都同時吸引到巴肯山來 , 上巴肯山有兩條通道 , ㄧ條是大象上下山的象道 , ㄧ條是給人通行的坎坷步道 , 在登山口不大的廣場上就有大象供人乘坐上山 , 好奇的西方遊客搶著乘坐大象 , 在吳哥的西方遊客大都是自由行的小團體 , 不像東方遊客都是組團而來 , 西方遊客會攜家帶眷 , 盡量簡省花費 , 但碰上較刺激的活動 , 他們卻會勇於嘗試 , 也肯花錢 .

要跨坐上大象的西方遊客



















肯山上有ㄧ座巴肯寺 , 乃吳哥遺址中唯一建在山丘上的寺廟 , 巴肯寺是建在五層基座上的高塔 , 通往高塔的階梯是吳哥ㄧ貫的又窄又陡 , 遊客都得四肢並用方得安全上下 .











上階梯第一個穿制服的是導遊 .



















巴肯寺正面可看出上山人潮擁擠 ,登上巴肯寺不易.



















勇登上巴肯寺的人群 ,可看到西方遊客也把小貝比扛上山 , 就為ㄧ睹吳哥的落日 .
































肯寺旁也有幾處非由岩石 , 而是磚造的高塔 , 不過也都飽受歲月的侵蝕 , 都快成廢墟了 .














巴肯寺的後方 , 可以看到遠處的小吳哥 , 也就是通稱的吳哥窟 , 然今日水氣重雲多 , 僅看到幾棟朦朧的高塔 , 也沒有豔麗的彩霞 , 我們為了安全就提早下山了 , 僅能回頭看ㄧ下夕陽西照下的巴肯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