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吳哥之美 - 15 ( 周薩神廟...)

過三天緊湊的吳哥遺址巡禮 , 又看過古墓奇兵拍攝地的塔普崙寺後 , 大家覺得都已餵飽精神糧食 , 再沒胃口消化其他類似的遺蹟了 , 但熱心的導遊卻希望我們提起精神 , 在天黑以前再走幾處地方 , 讓他完成導遊的使命 , 所以我們又看了幾處較偏僻的景點 .

凱歐寺(Takeo)由加亞華曼五世於十世紀左右所建 , 是希望對吳哥遺址建築方式有所了解的遊客不能不到的地方 , 三座廟塔建在五層的基座上 , 供奉的是三大天神的濕婆神 , 塔凱歐寺僅完成岩石搭建的粗胚 , 沒有細部的雕刻 , 推想可能是中央主塔遭到雷擊 , 疑為不祥之兆而停建 . 由塔凱歐寺的岩石雛形粗胚 , 就可了解當時吳哥寺廟建築是先堆後雕的修建方式 . 
在五層基座上氣勢雄偉的塔凱歐寺 .

















央主塔缺了ㄧ角 , 推測是遭受雷擊而停建 .

















經加工的岩石粗胚仍顯出其粗獷的氣勢 .























往中央主塔的階梯梯面窄而高陡 , 朝拜者需四腳着地爬行 , 導遊叮嚀不要勉強上去 , 仍有好奇的遊客爬上一探究竟 .





















薩神廟 , 約修建於十二世紀初 , 供奉的是印度教的(田比)思奴神 , 已遊覽的疲累的遊客在廟前觀望不前 .
















薩神廟遊客稀少 , 環境清幽 , 其實蠻適合慢慢觀賞的 .














薩神廟由中國古蹟專家負責修復 , 修補過的地方不加雕飾以玆區別 .
















蒂喀黛 , ㄧ般旅遊書籍很少介紹到這裡 , 然由其護城門上的四面佛像 , 可以推測應是十二世紀末加亞華曼七世時期所建 .















門上的微笑四面佛 . 此乃加亞華曼七世時期的標誌 .
















石通道兩側有七頭蛇扶欄 .














蒂喀黛不是熱門景點 , 幾乎不見其他遊客 , 但這裡的雕飾細膩精緻 , 很有可觀性 .

































班蒂喀黛對面就是皇家浴池 , 這裡可能是世上最大的浴池了 .

















瑪儂遺址 , 約建於十二世紀初 , 廟區不大 , 已經過專家修復 , 較新未加雕飾的岩石就是修補上去的 .
































拉凡寺又稱荳蔻寺 , 約建於十世紀初 , 是吳哥最早期的建築之ㄧ , 也是吳哥遺址中少見純紅磚結構的寺廟 , 五座廟塔一字排開 , 現僅存中間的ㄧ座 , 餘四座皆已坍塌 .















經千餘年風侵雨蝕 , 喀拉凡寺仍展現出紅磚結構的線條之美 .















牆外ㄧ角 , 可看出寺廟細緻的線條與精湛的浮雕 , 殿內還有更精緻的浮雕作品 , 可惜天色已暗 , 無法進ㄧ步欣賞了 , 步出喀拉凡寺 , 吳哥遺址三日遊也終於落幕 , 留下無限的思古懷念 .















愛的柬埔寨小女孩 , 許多台灣遊客會帶著鉛筆糖果等小禮物分送小孩 , 所以在遊覽區遊蕩的小孩見到東方遊客就會跟在一旁用不純的國語說「糖果、糖果」, 看到遊客要拍照時還會擺姿勢 .






















參考資料 : 蔣勳著「吳哥之美」; 朱錦忠著「微笑高棉 - 吳哥行腳」.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吳哥之美 - 14 (塔普倫寺)

門買的吳哥遺址參觀三日劵到今日下午(2010 12 25)結束 , 所以中午僅略作休息 , 14:00即趕到吳哥之旅的第14站 , 即最熱門的景點之ㄧ - 塔普倫寺 . 提到塔普倫寺知道的人不多 , 但若說這裡就是電影「古墓奇兵」的拍攝地點 , 大家就會恍然大悟說ㄜ原來是這裡啊 . 「古墓奇兵」讓世人都知道在柬埔寨有一座被大樹根盤據的古寺廟 .

普倫寺是加亞華曼七世於十二世紀末(1186年)為紀念母親所建的岩石寺廟 , 幾乎與吳哥王城同時動工興建 , 可見當時吳哥王朝國力之富強 . 塔普倫寺有內外城牆 , 小小的西城門上方就有一座加亞華曼七世的標誌 - 四面佛 , 低矮的內城牆內廟塔眾多 , 都有迴廊貫穿其間 , 因有部分已倒塌而顯得錯綜複雜 .

普倫寺是吳哥遺址中少數沒蓋在疊高的岩石基座上的寺廟 , 可能在十五世紀遭到遺棄後 , 才給熱帶雨林有可趁之機 , 被當地人稱為蛇樹的大樹根貫穿城牆、屋簷、石縫與門窗 , 修復古蹟的專家認為大樹已與古廟結為共生體 , 不能砍除 , 所以現在塔普倫寺的大樹已被認可為古蹟歷史的一部份而保存 , 而大部份遊客來塔普倫寺的目的都是為了看盤根錯節的老樹根 .

下車就看到小小城門上方的四面佛 .


















入城門到寺廟 , 須經一條頗長的小徑 .






















徑旁有ㄧ顆「油樹」, 導遊解釋在樹洞裡燃燒加熱 , 會滴出油來供當地人作點燈的燃料 .


















外圍看塔普倫寺 , 寺廟已與熱帶雨林混結在一起 .



















績已部份倒塌 , 讓迴廊更顯錯綜複雜 .








































根錯節的巨木樹根已與古寺廟結為微妙的共生體 .
























































































































































































樹板倒內城牆而變成通道 .

















廟內還有ㄧ顆板根比人還高的大樹 .





































普倫寺內有太多盤根錯節的古樹巨木 , 而忘了欣賞寺廟本身的建築 , 塔普倫寺內的雕飾絕不比別地方差 .
























內牆角石柱上的七頭蛇石雕及周邊繁複的雕飾 .

















楣上的雕飾不同於一般的灰泥浮雕 , 明顯的是先堆疊上灰岩石後再精雕細琢 .


















塔形狀很像小時候在鄉下控番薯所造的控窯 , 為避免頂端的塌陷 , 塔頂就造成高聳尖型 .

















普倫寺內有ㄧ個奇妙的「拍心塔」, 在圈定的位置上槌擊胸部真的有很大的迴音共鳴 .



















建圍牆、基座與基礎建築的火山岩 .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吳哥之美 - 13 (羅洛斯遺址群)

2010 12 25 今天是聖誕節 , 但在佛教國家柬埔寨的暹粒市 , 毫無聖誕節的氣氛或燈飾 , 我門仍按預定行程前往吳哥窟巡禮的第13站 - 羅洛斯遺址群 .

棉的真臘王朝並非ㄧ開始就建都於暹粒的吳哥 , 而是先落腳在羅洛斯附近 , 其建國初期所蓋的寺廟今日稱之為羅洛斯遺址群 , 主要包括普力科寺(Preah Ko) , 巴孔寺 (Ba Kong)與洛雷寺(Lolei) , 建於九世紀末 , 吳哥王朝的傳統是祭祀用的寺廟才以磚塊岩石建築 , 所以歷經一千多年仍能留下遺址讓後人憑弔 .

行社的行程安排不很恰當 , 看過許多宏偉華麗的吳哥遺址後 , 再來看早期簡樸的廢墟 , 就像吃完鮮魚大肉後端出的青菜蘿蔔 , 難以吸引人的胃口 , 羅洛斯遺址群的遊客明顯的減少 , 有不少人走到入口看看就止步不前 , 引不起前往一探究竟的興趣 , 其實這些早期的作品指導了後續吳哥建築的典範 , 看過羅洛斯遺址才能對整個吳哥遺址建築風格有個整體的了解 .

力科寺乃因陀羅跋摩ㄧ世( 877 - 889)建都羅洛斯附近後所修建的第一座寺廟 , 格局方方正正的 , 外有低矮的護城牆及護城壕溝 , 普力科寺是建來祭祀祖先的宗廟 , 建築物分兩列 , 前一列三座廟塔用來祭祀父系祖先 , 後ㄧ列較小的廟塔祭祀母系祖先 , 廟塔前方有三座聖牛石雕 , 俗稱「聖牛廟」, 聖牛是印度教主神濕婆神的坐騎 .

力科寺 , 前列三座廟塔祭祀父系祖先 , 早期主要建材是小型磚塊 , 廟基已加高用來防水 , 這是與洞里薩湖共生的具體表現 , 因暹粒是平坦的平原 , 在雨季洞里薩湖會氾濫成災 .





















列的三座廟塔祭祀母系祖先 , 經歷千餘年風雨 , 損毀的層度較嚴重 .






















徵濕婆神的聖牛石雕 , 雖有部分剝蝕 , 仍可感覺其怡然自得的神韻 .





















力科寺的建材主體是紅色磚塊 , 門框輔以石柱 , 門楣上則敷上灰泥精雕 , 經過千餘年風雨侵蝕 , 從當年真臘王朝的第一座寺廟 , 仍可感受到當時雕工的精湛技藝 .

















塔上的石將軍像 , 砌立千餘年威猛猶存 .












































守廟前的石獅雕像 . 吳哥王朝的廟宇雛形已初步完成 .
















力科寺前方有一石雕場 , 學藝的童工正努力完成初雕的工作 .


















孔寺是因陀羅跋摩ㄧ世建都羅洛斯後 , 於九世紀末(881年)修建的第一座祭拜山神的「神殿山」, 主塔座落在金字塔型的五層基座上 , 象徵著須彌山 , 中間一條陡直的階梯 , 遠望與中美洲的瑪雅古文明真有幾分神似 .


































孔寺的主體建築材料已由紅磚改為岩石 , 由岩石堆疊的粗糙中 , 仍可看出經過修飾的細工 .






































工精緻的石象 , 這在吳哥遺址處處可見 , 每件都是藝術精品 .

















點卡通造型的石獅像 .


















成吳哥寺廟建築標準典型的巴孔寺 .


















鄰巴孔寺旁的現代寺廟 , 形成現代文明與古蹟廢墟的強烈對照 .

















孔寺周邊的廢墟 .
















孔寺後方樹下一組因誤觸地雷而殘廢的民眾組成的樂團 .


















雷寺是因陀羅跋摩ㄧ世繼巴孔寺後第一座向神祈福的寺廟 , 修建在一座水庫中 , 水庫是因應洞里薩湖雨季氾濫而建的浩大工程 , 將挖出的泥土堆置人工湖中央 , 再修建神廟以祈求保佑 , 洛雷寺是由繼任的耶輸跋摩ㄧ世接續完成 , 門柱上梵文碑銘記載完成於893年 , 現洛雷寺幾已成廢墟 , 水庫則變成稻米良田 , 吳哥王朝留下的歷史遺跡太多 , 經過長久戰亂的柬埔寨國力衰弱 , 無力照顧眾多遺址 , 國際組織也只能重點協助 , 所以比較偏遠或不被重視的地方只能以廢墟收場 .

國專家正協助搶修已成廢墟的洛雷寺 .

















雷寺的主體建材仍使用紅磚 , 僅門框為石造 , 其門楣上的灰泥浮雕已部份剝落 . 此種磚造建築 , 荒廢千餘年後仍砌立不倒 , 實不能說不是奇蹟 .

















柱上的浮雕 .














































柱上的梵文碑銘 .


















雷寺左方有一木造小型僧侶學校 , 樓上可見小沙彌正在研讀經典 .

















雷寺右方則是一座現代的寺院 .

















回程的車上獵得ㄧ處鄉間高腳茅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