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2 25 今天是聖誕節 , 但在佛教國家柬埔寨的暹粒市 , 毫無聖誕節的氣氛或燈飾 , 我門仍按預定行程前往吳哥窟巡禮的第13站 -
羅洛斯遺址群 .
高棉的真臘王朝並非ㄧ開始就建都於暹粒的吳哥 , 而是先落腳在羅洛斯附近 , 其建國初期所蓋的寺廟今日稱之為羅洛斯遺址群 , 主要包括普力科寺(Preah Ko) , 巴孔寺 (Ba Kong)與洛雷寺(Lolei) , 建於九世紀末 , 吳哥王朝的傳統是祭祀用的寺廟才以磚塊岩石建築 , 所以歷經一千多年仍能留下遺址讓後人憑弔 .
旅行社的行程安排不很恰當 , 看過許多宏偉華麗的吳哥遺址後 , 再來看早期簡樸的廢墟 , 就像吃完鮮魚大肉後端出的青菜蘿蔔 , 難以吸引人的胃口 , 羅洛斯遺址群的遊客明顯的減少 , 有不少人走到入口看看就止步不前 , 引不起前往一探究竟的興趣 , 其實這些早期的作品指導了後續吳哥建築的典範 , 看過羅洛斯遺址才能對整個吳哥遺址建築風格有個整體的了解 .
普力科寺乃因陀羅跋摩ㄧ世( 877 - 889)建都羅洛斯附近後所修建的第一座寺廟 , 格局方方正正的 , 外有低矮的護城牆及護城壕溝 , 普力科寺是建來祭祀祖先的宗廟 , 建築物分兩列 , 前一列三座廟塔用來祭祀父系祖先 , 後ㄧ列較小的廟塔祭祀母系祖先 , 廟塔前方有三座聖牛石雕 , 俗稱「聖牛廟」, 聖牛是印度教主神濕婆神的坐騎 .
普力科寺 , 前列三座廟塔祭祀父系祖先 , 早期主要建材是小型磚塊 , 廟基已加高用來防水 , 這是與洞里薩湖共生的具體表現 , 因暹粒是平坦的平原 , 在雨季洞里薩湖會氾濫成災 .
後列的三座廟塔祭祀母系祖先 , 經歷千餘年風雨 , 損毀的層度較嚴重 .
象徵濕婆神的聖牛石雕 , 雖有部分剝蝕 , 仍可感覺其怡然自得的神韻 .
普力科寺的建材主體是紅色磚塊 , 門框輔以石柱 , 門楣上則敷上灰泥精雕 , 經過千餘年風雨侵蝕 , 從當年真臘王朝的第一座寺廟 , 仍可感受到當時雕工的精湛技藝 .
磚塔上的石將軍像 , 砌立千餘年威猛猶存 .
鎮守廟前的石獅雕像 . 吳哥王朝的廟宇雛形已初步完成 .
普力科寺前方有一石雕場 , 學藝的童工正努力完成初雕的工作 .
巴孔寺是因陀羅跋摩ㄧ世建都羅洛斯後 , 於九世紀末(881年)修建的第一座祭拜山神的「神殿山」, 主塔座落在金字塔型的五層基座上 , 象徵著須彌山 , 中間一條陡直的階梯 , 遠望與中美洲的瑪雅古文明真有幾分神似 .
巴孔寺的主體建築材料已由紅磚改為岩石 , 由岩石堆疊的粗糙中 , 仍可看出經過修飾的細工 .
雕工精緻的石象 , 這在吳哥遺址處處可見 , 每件都是藝術精品 .
有點卡通造型的石獅像 .
已成吳哥寺廟建築標準典型的巴孔寺 .
緊鄰巴孔寺旁的現代寺廟 , 形成現代文明與古蹟廢墟的強烈對照 .
巴孔寺周邊的廢墟 .
巴孔寺後方樹下一組因誤觸地雷而殘廢的民眾組成的樂團 .
洛雷寺是因陀羅跋摩ㄧ世繼巴孔寺後第一座向神祈福的寺廟 , 修建在一座水庫中 , 水庫是因應洞里薩湖雨季氾濫而建的浩大工程 , 將挖出的泥土堆置人工湖中央 , 再修建神廟以祈求保佑 , 洛雷寺是由繼任的耶輸跋摩ㄧ世接續完成 , 門柱上梵文碑銘記載完成於893年 , 現洛雷寺幾已成廢墟 , 水庫則變成稻米良田 , 吳哥王朝留下的歷史遺跡太多 , 經過長久戰亂的柬埔寨國力衰弱 , 無力照顧眾多遺址 , 國際組織也只能重點協助 , 所以比較偏遠或不被重視的地方只能以廢墟收場 .
德國專家正協助搶修已成廢墟的洛雷寺 .
洛雷寺的主體建材仍使用紅磚 , 僅門框為石造 , 其門楣上的灰泥浮雕已部份剝落 . 此種磚造建築 , 荒廢千餘年後仍砌立不倒 , 實不能說不是奇蹟 .
門柱上的浮雕 .
門柱上的梵文碑銘 .
洛雷寺左方有一木造小型僧侶學校 , 樓上可見小沙彌正在研讀經典 .
洛雷寺右方則是一座現代的寺院 .
在回程的車上獵得ㄧ處鄉間高腳茅屋 .